暂未提交主营业务相关信息
增量编码器的分辨率,倍频与细分技术
增量编码器码盘是由很多光栅刻线组成的,有两个或4个,以后讨论4个光眼的光眼读取a/b信号的,刻线的密度决定了这个增量型编码器的分辨率,也就是可以分辨读取的小变化角度值。代表增量编码器的分辨率的参数是ppr,也就是每转脉冲数,国产编码器,例如每圈刻线360线,a/b每圈各输出360个脉冲,分辨率参数就是360ppr。那么这个编码器可分辨的小角度变化量是多少度呢?就是1度吗?
增量编码器的a/b输出的波形一般有两种,一种是有陡直上升沿和陡直下降沿的方波信号,一种是缓慢上升与下降,波形类似正弦曲线的sin/cos曲线波形信号输出,a与b相差1/4t周期90度相位,如果a是类正弦sin曲线,那b就是类余弦cos曲线。
对于方波信号,a/b两相相差90度相1/4t,这样,在0度相位角,90度,180度,270度相位角,这四个位置有上升沿和下降沿,这样,实际上在1/4t方波周期就可以有角度变化的判断,这样1/4的t周期就是小测量步距,编码器联轴器,通过电路对于这些上升沿与下降沿的判断,可以4倍于ppr读取角度的变化,这就是方波的四倍频。这种判断,编码器,也可以用逻辑来做,0代表低,1代表高,a/b两相在一个周期内变化是00,01,11,10。这种判断不仅可以4倍频,还可以判断旋转方向。即:二倍频信号是通过a相和b相的“异或”转换获得。四倍频信号是通过a信号和b信号的正跳沿及负跳沿获得。
那么,方波信号的小分辨角度=360度/4xppr。
前面的问题:一个方波a/b输出360ppr的增量编码器,小分辨角度=0.25度。
型编码器的选用
1、机械部分
1测长度还是测角度,测长度如何通过机械方式转换在上面有一些介绍,如不清楚可来电讨论。测角度是360度内单圈,光栅编码器,还是可能过360度多圈。生产过程是一个方向旋转循环工作,还是来回方向循环工作。
2轴连接安装形式,有轴型通过软性联轴器连接,还是轴套型连接。
3机械安装
式编码器的机械安装有高速端安装、低速端安装、辅助机械装置安装等多种形式。
高速端安装:
安装于动力马达转轴端或齿轮连接,此方法优点是分辨率高,由于多圈编码器有4096圈,马达转动圈数在此量程范围内,可充分用足量程而提高分辨率,缺点是运动物体通过减速齿轮后,来回程有齿轮间隙误差,一般用于单向---控制定位,例如轧钢的辊缝控制。另外编码器直接安装于高速端,马达抖动须较小,不然易损坏编码器。
低速端安装:
安装于减速齿轮后,如卷扬钢丝绳卷筒的轴端或后一节减速齿轮轴端,此方法已无齿轮来回程间隙,测量较直接,精度较高,此方法一般测量长距离定位,例如各种提升设备,送料小车定位等。
辅助机械安装:
常用的有齿轮齿条、链条皮带、摩擦转轮、收绳机械等。
4使用环境:粉尘,水气,震动,撞击?
增量型编码器结构材料
增量型编码器由一个中心有轴的光电码盘,其上有环形通、暗的刻线,有光电发射和件读取,获得四组正弦波信号组合成a、b、c、d,每个正弦波相差90度相位差相对于一个周波为360度,将c、d信号反向,叠加在a、b两相上,可增强稳定信号;另每转输出一个z相脉冲以代表零位参考位。由于a、b两相相差90度,可通过比较a相在前还是b相在前,以判别编码器的正转和反转,通过零位脉冲,可获得编码器的零位参考位。
有些公司编码器码盘的材料有玻璃、金属、塑料,玻璃码盘是在玻璃上沉积很薄的刻线,其热稳定性好,精度高,金属码盘直接以通和不通刻线,不易碎,但由于金属有一定的厚度,精度就有---,其热稳定性就要比玻璃的差一个数量级,塑料码盘是经济型的,其成本低,但精度、热稳定性、寿命均要差一些。
分辨率―编码器以每旋转360度提供多少的通或暗刻线称为分辨率,也称解析分度、或直接称多少线,一般在每转分度5~10000线。
品质介绍
1 光栅线数也叫分辨率外形尺寸越大可以做的分辨率越大
常用100ppr,500ppr,1000ppr,
1024ppr,2000ppr,2500ppr
2 输出方式
集电极开路输出通用型
互补输出
电压输出
长线驱动输出
uvw输出多用于伺服电机
3 工作电压:常规有以下几种
5v/12v/24v/5-26v(通用型)/5-30v
4 防护性能:
常规为防油、防尘、抗震型
|
|||
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物流信息 全部地区... |
|||
本站图片和信息均为用户自行发布,用户上传发布的图片或文章如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及时处理,共同维护诚信公平网络环境! | |||
Copyright © 2008-2026 云商网 网站地图 ICP备25613980号-1 | |||
当前缓存时间:2025/10/12 19:34:16 |